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成功主办教科文组织第5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并新增大青山、周至两处保护区。此次会议于9月26-28日在浙江杭州临安区举行,新增21国的26处,单年新增数量创下25年来最高纪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公布了2025年度获奖名单,中国科学家成里京因在海洋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成为五名获奖者之一。
在南非,气候变化正威胁着数千农户的生计——干旱让村庄断水长达14天,洪水则迫使农民推迟耕种。但当地社区并未被动等待,而是选择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树蛙在洪水前叫声更响亮”,长者与科学家共同验证了这一传统知识。农民阿道夫说:“我们将开始收集数据,获得可靠的天气预警……我们需要这样的设施来改善耕作方式。”通过监测河流、分析水质、建立实时预警系统,这里正成为“气候适应实验室”,诠释着人与自然如何共同进化、彼此成就。
“给予关注,是最稀有、最纯粹的慷慨。”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艺术家韩枫在其摄影系列《礼物》中的创作精神。在韩枫的镜头下,日常物件不再平淡无奇。摇摇晃晃的南瓜、有了缺口的瓷碗、看似静止但实际却在游动的带鱼、正在凋谢的花朵——所有这些物件不仅是作品的主题,更是一种姿态,悬停在记忆与游戏之间的某个瞬间。韩枫巧妙地运用由美食、器皿和灯光构成的语言,汇聚成了一本极富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视觉日记,模糊了静与动、记忆与游戏的边界,让微不足道的存在低声讲述生命与时间的故事。这组曾在波士顿、上海等多个城市展出的作品提醒我们:美,往往藏身于微小与不完美之中。
数千年后,我们如今建造的高楼、道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将化作形态各异的遗迹遍布全球。现代的塑料、混凝土和电子产物,或将成为未来地层中的“技术化石”,长久存续,向后来者诉说人类文明对地球留下的深刻印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东亚区域版,东亚地区正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国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的学校建有独立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并计划到2030年前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报告指出,校长是教育数字化的“守门人”,在营造安全、包容的数字校园文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数字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各国需强化领导自主权、政策指导与技术支持,同时优化教育数据整合,推动公平、包容和优质教育,防止数字化加剧教育不平等。
借助激光雷达技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大都市能够提供极具价值的信息,这种革命性激光测绘技术为整个美洲地区的考古学家开辟了全新视角。
居住加拿大东部的米克马克族人乔夫,在零下15℃的湖水中赤手捕猎河狸,只为帮助姐姐准备隆冬节大餐。他说:“食物对我们来说是神圣的,是我们文化的核心。” 土著人民正在通过传统生活方式保护粮食主权和文化传承。
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埃尔奥拉绿洲,曾是古代香料之路要地,拥有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丰富考古遗迹。自2016年起,在皇家委员会与教科文组织推动下,这片沙漠秘境正走向世界舞台。
书籍承载记忆与认同,但非洲图书产业仍面临挑战。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非洲图书产业》报告勾勒出发展路径,强调出版政策、女性参与与本地语言内容的关键作用。

云南石林:保护世界遗产,赋能当地社区
中国云南石林因2.7亿年前形成的喀斯特奇观享誉世界。如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公益伙伴推动下,这一自然遗产地已转型为兼具生态保护与文化活力的社区典范。“”项目不仅守护自然景观,也为当地居民带来发展新机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约五十种传统烹饪方法。从那不勒斯披萨、法式长棍面包到地中海饮食、墨西哥传统美食,这些传统不仅体现了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更是促进生态可持续与社会凝聚力的载体。它们强调顺应季节、利用当地物产、珍惜食材,也带动了教育、就业与农村发展。如今,教科文组织正推进计划,记录全球饮食文化多样性,让这些“活的传统”成为应对全球化与气候变迁的文化资源。
从实验室培育肉到昆虫和微藻,人们正在寻找蛋白质的替代来源,以满足80亿人的需求。不过,要让这些食物发展成为主流,必须克服一个障碍:我们对新事物根深蒂固的恐惧。
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教科文组织通过“沙漠捕鱼”项目,助力当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释放湖泊潜力,带来生计和环境双重益处。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发起的 公开征集活动得到全国多地博物馆的踊跃参与。